【主題班會設計比賽優秀作品選登】陳爽《詩意清明 緬懷先烈》
發布時間:2022-05-20
“青春向黨,愛我中華”之“詩意清明,緬懷先烈”主題活動
陳爽
活動時間:2022年4月2日
參會人員:七六班全體學生
活動背景:
紅心向黨敬英烈,梨花風起正清明。這是一個緬懷逝者、祭掃追思的時節。值此之際,緬懷英烈,對先烈致以深切哀思,獻上崇高敬意。鄭州市第六十三中學7(6)班召開了“青春向黨,愛我中華”之“詩意清明,緬懷先烈”主題活動,追尋英烈蹤跡,弘揚英烈精神。
班會目標:
1.通過班會,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——清明節有更具體、詳實的了解。
2.緬懷革命先烈,弘揚愛國主義精神,加強愛國主義教育,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,人生觀,價值觀,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。
3.通過教育,讓學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,學會感恩,意識到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。
活動準備:
清明節來歷和風俗等資料的介紹,革命烈士經典詩作整理。
活動過程:
一、引入主題
詩朗誦:古詩中的清明
清明
唐 杜牧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望江南·超然臺作
宋· 蘇軾
春未老,風細柳斜斜。試上超然臺上望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煙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

二、清明節的由來
候睿:傳說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,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生活艱苦。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。后來,重耳回到晉國,做了國君(晉文公),大肆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。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,帶了母親隱居綿山。
晉文公無計可施,只好放火燒山,他想,介子推孝順母親,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。誰知,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,死了。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的柳樹樹洞里的衣襟上,題了這樣一首血詩:“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”
為了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,禁止生火,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。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,久而久之,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了,F在,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。

三、緬懷先烈
主持人:自古以來,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,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,做過好事的人物,人民都會紀念他。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,已成為我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一種形式了。
悠悠歲月,浩瀚史書。近代中國,列強欺凌,主權淪喪,山河破碎,生靈涂炭。面對中華民族最大的恥辱與危難,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悲歌,前仆后繼,浴血奮戰在革命的最前線。他們拋頭顱,灑熱血,獻身革命。為了新中國,為了中華民族他們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先賢筆下的詩詞重溫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。
1.魯迅作品摘錄
“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,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。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 。此后如竟沒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 ——魯迅《熱風隨感錄四十一》
2.《我此番赴死》秋瑾
3.《就義詩》吉鴻昌
4.《囚歌》葉挺
5.《我的“自白書”》陳然
6.《憶秦娥·婁山關》毛澤東
7.《把牢底坐穿》 何敬平
8.《有的人》 臧克家
班會視頻展現出一部可歌可泣的黨史,書寫著百年來,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繼的犧牲與奉獻。學生們認識到中國復興路是一條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,一部驚天地、泣鬼神的奮斗史,振聾發聵地告訴我們從哪里來、向何處去。

四、集體唱國歌,向烈士默哀
主題班會上,師生默哀一分鐘,短短一分鐘,讓人讀懂了生命的重量。行禮如儀,默哀是一種儀式,更是一種充滿力量的表達。彰顯了學生對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之情,更是敬畏生命、珍重生命的體現。

五、課后活動
1.制作板報、手抄報、手工剪紙
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,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必定崇尚英雄。同學們懷著對烈士們無限崇敬之情,積極搜集英烈事跡,設計板面,籌辦板報和手抄報。在這過程中,他們認識到今天的盛世中國,是無數英雄烈士用血肉筑成的;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。


2.參觀革命紀念場館
革命先烈以熱血澆灌理想,以生命踐行信仰,才換來了今天的山河錦繡、歲月靜好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。表達對英烈的敬意不僅在班會上,學生更是將敬重之情延伸到在課下,學生通過參觀革命紀念館、講故事、剪輯短視頻等多種形式表達對英烈的祭奠。每一次致敬英烈,是對初心的叩問,也是對精神的喚醒。革命先烈以熱血澆灌理想,以生命踐行信仰。緬懷烈士,就是傳承紅色基因,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、融入血脈,讓“紅色的種子”生根發芽。




3.文字誦英烈,青春心向黨
我們緬懷先烈的崇高品質,雖然他們已長眠于地下,但他們的可貴品質卻永遠激勵我們,所以,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,努力學習,天天向上,以此來告慰長眠地下的英靈。


六、活動總結
風景清明后,云山睥睨前。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,都是為了新的出發,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,讓英烈精神薪火相傳。時間可以風干淚水,而精神力量卻穿越歷史,繼續震撼著今人的心靈。鄭州市六十三中學的莘莘學子們會以英雄為路標,沿著英烈指引的方向前進;以英雄為路標,沿著英烈指引的方向前行,不忘來時的路,看清腳下的路,走好未來的路。
附:清明誦讀材料
青春勵志誦讀
(清明專題)
【古詩中的清明】
清明
唐 · 杜牧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望江南·超然臺作
[ 宋 ] 蘇軾
春未老,風細柳斜斜。試上超然臺上望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煙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
導言:
悠悠歲月,浩瀚史書。近代中國,列強欺凌,主權淪喪,山河破碎,生靈涂炭。面對中華民族最大的恥辱與危難,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悲歌,前仆后繼,浴血奮戰在革命的最前線。他們拋頭顱,灑熱血,獻身革命。為了新中國,為了中華民族他們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先賢筆下的詩詞重溫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。
第一篇:魯迅作品摘錄
1.我翻開歷史一查,這歷史沒有年代。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“仁義道德”幾個字,我橫豎睡不著,仔細看了半夜,才從字縫里看出來,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“吃人"!
--魯迅《狂人日記》
2.街燈的光穿窗而入,屋子里顯出微明,我大略一看,熟識的墻壁,壁端的棱線,熟識的書堆,堆邊的未訂的畫集,外面的進行著的夜,無窮的遠方,無數的人們,都和我有關。
--魯迅《且介亭雜文附集·這也是生活》
3.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,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。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 。此后如竟沒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
——魯迅《熱風隨感錄四十一》
【推薦人:申可馨】
第二篇:
【背景介紹】
秋瑾(1875年11月8日-1907年7月15日),字競雄,號鑒湖女俠,浙江紹興人。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,近代民主革命志士,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。
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,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,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1907年7月15日凌晨,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,年僅32歲。
《我此番赴死》
秋瑾
我此番赴死,是為革命,
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,當從我秋瑾始。
縱使世人并不盡知革命為何,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。
我此番赴死,正為回答革命所謂何事,
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,給孩子一個溫和寧靜的世界,
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,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。
我此番赴死,是為革命,
死并非不足懼,亦并非不足惜,
但犧牲之快、之烈,犧牲之價值,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。
第三篇:
《就義詩》
作者:吉鴻昌
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國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頭。
【推薦人:孫宏老師】
【推薦理由】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。他可恨的不是死在抗日戰場上,而是被國民黨給槍殺的,心中既悲又憤。
第四篇:
囚歌
作者:葉挺
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,
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,
一個聲音高叫著:
爬出來吧,給你自由!
我渴望著自由,
但也深知道——
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!
我只能期待著,
那一天——
地下的火沖騰,
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,
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。
【背景】
第五篇:
我的“自白書”
作者:陳然
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,
任你們把皮鞭舉得高高,
我不需要什么自白,
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!
人,不能低下高貴的頭,
只有怕死鬼才乞求“自由”;
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?
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!
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,
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;
這就是我——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,
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。
【賞析】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,他以浩然正氣,抒發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,對無恥叛徒的蔑視,昭示著革命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!段业“自白”書》寫于1948年4月,作者陳然。處于地下狀態的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《挺進報》被國民黨當局破獲,中共地下黨員、《挺進報》特支書記陳然被捕。在獄中,陳然受盡種種酷刑,始終只承認《挺進報》從編輯、印刷到發行,全部是他一人所為——他決心犧牲自己,保護組織和同志們,特務們用威脅利誘的辦法要他寫自白書,陳然拿起筆,寫下了驚天動地的詩篇——《我的“自白”書》。1949年10月28日,陳然被國民黨特務公開殺害于重慶大坪刑場,犧牲時未滿26歲。
第六篇:
憶秦娥·婁山關
西風烈,
長空雁叫霜晨月。
霜晨月,
馬蹄聲碎,
喇叭聲咽。
雄關漫道真如鐵,
而今邁步從頭越。
從頭越,
蒼山如海,
殘陽如血。
【背景介紹】《憶秦娥·婁山關》是現代革命家、文學家毛澤東于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。此詞上闋寫景,下闋抒情,從內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,描畫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,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。
第七篇:
把牢底坐穿
作者:何敬平
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,我們愿——
愿把這牢底坐穿!
我們是天生的叛逆者,我們要把這顛倒的乾坤扭轉!
我們要把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!
今天,我們坐牢了,坐牢又有什么稀罕?
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,我們愿——
愿把這牢底坐穿!
【背景介紹】這首詩氣勢磅礴、壯懷激烈,充滿崇高理想和堅強革命意志,由難友周宗諧譜曲后在獄中傳唱,有力地鼓舞了難友們的斗志,不屈地進行日益殘酷的獄中斗爭。1949年11月27日,這位年僅31歲的革命詩人和其他同志,一道集體殉難于獄中。
第八篇:
有的人
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;
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。
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:“呵,我多偉大!”
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。
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,想“不朽”;
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,等著地下的火燒。
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;
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。
騎在人民頭上的
人民把他摔垮;
給人民作牛馬的
人民永遠記住他!
把名字刻入石頭的
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;
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
到處是青青的野草。
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,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;
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,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,很高。
——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
【背景介紹】
《有的人》是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一首抒情詩。詩人以高度濃縮概括的詩句,總結了兩種人、兩種人生選擇和兩種人生歸宿,謳歌了魯迅先生甘為孺子牛的一生,抒發了對那些為人民而活的人們由衷的贊美之情。
(圖文:陳爽 編輯:馬曉紅)